“多种经营”自明太祖朱元璋时代便开始了。
洪武初年,由于连年战争破坏,田地荒芜,生产凋敝,百姓饱受疾苦折磨。面对这种经济状况,明太祖朱元璋***取一系列措施,移民屯田,奖励耕农,解放奴隶,开垦荒地,宜田宜植,以修养民息。经过20多年的努力,大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,出现了“宇内富庶,赋入盈羡,仓廪储蓄甚丰”的繁荣景象。
这种形势的出现,是与朱元璋“宜田宜植”,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情况下,积极倡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所分不开的。朱元璋认为:“农桑为衣食之本,如法栽种桑、麻、枣、柿、棉花,每岁养蚕,所得丝绵,可供衣服,枣、柿丰年又以卖钞,俭年可当粮食。”
为了保证多种经营的发展,朱元璋又制定了各种政策法令,规定凡是农民有田地5到10亩以上的,要种半亩桑、棉、麻,10亩以上的加倍种植。下诏由户部负责教以种植法,地方官员亲自督导巡视,不执行诏令者处罚。他还把栽植桑、棉作为考核各地官员的一项重要内容,奖罚十分严明。当时太平府知府范常因引导百姓种棉麻成绩卓著,被朱元璋提升为侍义。
与此同时,在全国基层各乡、里,又设置老人击鼓劝农制度。每个村上都有一面大鼓,到了农忙季节,老人五更击鼓,百姓听到鼓声,纷纷下地耕作。如有懒惰不下地者,准许老人斥责。倘使老人不愿劝督,农民穷窘,则本乡老人有罪。
平时,这些老年人都手拿木铎,***宣讲劝农务本的道理。由于官府的倡导,十多年后,仅棉花种植就遍布江南及山东、河南、河北等地区。我国黄淮海及华北平原种植棉花的历史自此开始。棉花的种植,促进了纺织工业的发展,普通百姓由着布麻,也穿上了温暖漂亮的棉布衣服了。
出现时间:新石器时代(距今约10000--4000年以前)中国农业大约起源于一万年前。它是在***集和渔猎经济中逐步发展起来的。农业的产生,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主要特点:农业技术的初步形成时期:夏、商、周(约公元前2100--公元前771年)这一时期,中国发明了金属冶炼技术,青铜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。水利工程开始兴建。农业技术有了初步的发展。
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,***用人力、畜力、手工工具、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,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,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。
传统农业是一种生计农业,农产品有限,家庭成员参加生产劳动并进行家庭内部分工,农业生产多靠经验积累,生产方式较为稳定。传统农业生产水平低、剩余少、积累慢,产量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。在不同学科领域中,传统农业有着不同的分类方式。人文地理学中的传统农业类型有旱作农业、水稻农业、地中海农业、游牧业
主干学科:农业经济管理主要课程:政治经济学、微观经济学、宏观经济学、农业经济学、货币银行学、市场营销学、统计学、会计学基础、管理学原理、食品经济学、涉农企业经营管理、国际贸易实务、农产品期货市场、土地经济学、土地管理、股份经济学、农业技术经济学、农产品营销学。
就业方向:毕业生可在与农业、食品产业有关的金融、投资、商品流通、生产加工、食品产业相关的行政部门、科研机构从事农业行政管理、农村发展与农业政策的科研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