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末明初第一猛将非张定边莫属,后人评价“勇猛天下无出其右者”。
但是很少受***剧关注,个中原因在于,他的存在将是对陈友谅过往形象起到了一个颠覆作用。过往我们都认为陈友谅是一个“无情无义”之人,他的失败是必然的。
然而元末明初第一猛将不但是他的把兄弟,且还为他守节,终生不愿入朱元璋阵营。这个逻辑就比较难以解释了。
至正23年(1363年)8月,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决战到了相持阶段的时候,张定边率领他的旗舰和两艘副舰从陈友谅水军阵型中驶出,径直冲向朱元璋旗舰,一下子把平静的战况打破,直接进入最为紧张激烈的“擒王”环节。
反应过来的朱元璋的部将立刻调集30艘战舰将其三艘战舰团团围住,正可谓前无去路,后有追兵。然而张定边一身是胆,不但孤军突破了重围,而且直接冲散了朱元璋的中军,一路击败朱元璋各路将领,先后斩杀大将韩成、陈兆先、宋贵等人,直接奔朱元璋的主舰而来。其精彩程度绝对不亚于《三国演义》中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,试想如果朱元璋像曹操那样,下令不准放箭,后果可想而知。
面对无人可以阻挡张定边,朱元璋第一次慌了神,连船都搁浅了,甚至已经做好了跳河的准备了。若非常遇春关键时刻一箭正中张定边,历史怕都要改写。张定边中箭,不得已撤回,然而就算张定边回撤,仍然无人能阻挡其归路。
但是陈友谅的一个轻举妄动的行为,才真正改变了历史。无论如何稳赢的局面,就因为陈友谅看到了胜利的曙光,跑到船头去准备接受胜利欢呼的时候,不知道朱元璋阵营的哪个小兵,一箭射穿了陈友谅得脑袋。从此所有局势开始反向改写。
陈友谅被一箭就射死了,而张定边却被结结实实地射成了刺猬,却没死。不但没死,他硬是把陈友谅的尸体和一个儿子陈理抢出来了,并且用一天小船安全地送抵了武昌。
但是张定边的忠勇通常也是那些轻易就说放弃的人给印衬出来的。陈友谅的另一个把兄弟元帅张必先被擒拿以后,陈理最终选择了投降。朱元璋虽然心眼不大,但几乎不杀投降之人,方国珍就是很好的例子,后来陈理后来被送到了朝鲜。
陈理投降了,但是张定边却要为陈友谅守节,不愿做朱元璋的降将。洪武元年(1368)秋,张定边遁入泉南灵源山,削发为僧,自号“沐讲禅师”。
就冲“最***”三个字,张定边无疑了。张将军长得帅,寿命长,要知道,他可是陈友谅的合伙人(拜把兄弟),而且还差点要了朱元璋的命,在这种情况居然能全身而退,确实非常***。
当然,其实用***来形容张定边并不恰当,应该用“近乎完人”来形容他。
首先他是元末第一猛将。稳压徐达、常遇春、王保保、李文忠等一票名将。战例非常多,比如鄱阳湖大战,张定边万军丛中连斩朱元璋三员大将,直取朱元璋,后来被常遇春阻拦,中箭撤退。不仅勇猛,而且兵法谋略无所不通,与元军大小百余战,战无不胜。
其次,讲义气。针对陈友谅的多次错误决策,张定边曾经屡次苦劝,陈友谅不听,后来鄱阳湖陈友谅战死,张依然忠心耿耿,带着陈友谅的尸首,护着陈友谅的儿子,从朱元璋的包围圈中杀出一条血路,杀出来后,张定边已经“身中百矢”。逃到武昌后,张定边又拥立陈友谅的儿子陈理称帝。然而陈理年幼无知,受胡美之诱献城出降,张定边拒绝***厚禄,率兵突围,自觉大厦将倾,无力回天,于是解甲归田,隐居山野。
第三,长得帅,寿命长,有才艺。史书记载,张定边身材魁梧,留着五绺美髯,潇洒英俊。不仅长得帅,张定边生于1318年,去世于1417年,足足活了一百岁。不仅活得久,才艺还多,他知天文识地理,习兵法,练武功,精拳艺,擅岐黄。
元末第一猛将是徐达吗?是常遇春吗?是蓝玉吗?都不是!那是谁呢?小姐姐认为,朱元璋若得此人,必能提前五年建立大明。然而,在历史中这个第一猛将不仅没有让朱元璋提前五年称帝,反而差点要了朱元璋的命。因为他是朱元璋的死对头陈友谅的头号大将——张定边。那么,元末明初谁又是第一***的人呢?不是徐达,不是汤和,不是刘伯温,而是张定边!
张定边智勇双全,攻城略地,战无不胜。可惜张定边的把兄弟陈友谅一意孤行,不听张定边劝告,以至于打败仗。而陈友谅被打败后,张定边又全力奋战,保他全身而退。
张定边最神勇无敌的一次,当属万军之中欲取朱元璋首级。1363年,鄱阳湖大战。陈友谅以60万大军压境,朱元璋以20万军队扼守湖口,战争一开始双方就打的很惨烈。张定边想着一劳永逸地解决朱元璋,带船三艘,以挖心之术,横冲直闯。张定边堪称当年的关羽,过五关斩六将。韩成、宋贵、陈兆先等人率三十艘将船围堵,张定边连杀数将突围,直接向朱元璋的帅船疾驰。朱元璋见张定边如此骁勇,慌忙调头,不幸搁浅。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常遇春一箭击中张定边。负伤的张定边面对朱元璋新来的护船,决定撤退。一时间,在廖永忠等人的追赶下,张定边身中百箭,且边战边退,竟然全身而退。
张定边真是***,中百箭安然无恙,原因除去勇猛之外,还有铠甲护体。而陈友谅就倒霉了,本来走出船仓视察战况,结果竟然被流箭穿脑,当场毙命。陈友谅去世后,陈部一蹶不振,陈理被朱元璋俘虏送到了朝鲜半岛。
张定边见朱元璋称帝,争雄无望,又不愿辜负自己的把兄弟,就改名换姓,到了寺庙当了和尚。走起了朱元璋曾经走过的路。根据他后世子孙王炳南推断,张定边改为王姓,子孙后代从此姓王。张定边平时研究草药,治病救人,时不时的还云游四方。
武松打虎只是一个传说,而且也就是个传说,还是在年轻力壮喝醉之后,壮胆打死老虎的传说。而张定边以59岁的高龄打死老虎,却是有据可查的。1377年十月廿三日晨,已经化名王氏高僧的张定边上山打了老虎。其实,他本来是在山上练习武功,正当习武最惬意之时。猛然间发现一头猛虎。这只猛虎飞扑而来,只见张定边闪跳于老虎右侧。说时迟,那时快,扭身向老虎脑袋叉去。但见那老虎大吼一声,脑浆迸裂,鲜血满地,瘫卧在地。
东汉名将贾复,儒生出身,先加入绿林军又归顺刘秀,随刘秀南征北战、战功赫赫。
贾复虽为儒生,但作战勇猛、身先士卒,“诸将咸服其勇。”先后负伤十二处。刘秀怜惜他,把他留在身边,很少令其独统大军远征,贾复由此缺少独当一面之功劳。每当诸将回朝论功时,贾复“未尝有言”。对此,刘秀很是内疚:“贾君之功,我自知之。”
刘秀称帝后,先后封其为冠军侯、胶东侯,重用贾复和邓禹、李通“参议国家大事,恩遇甚厚。”贾复46岁病逝,谥号刚侯。
汉明帝即位后,令人绘制二十八功臣像于南宫云台,“左将军胶东侯贾复”排第三位。
故,贾复虽“少方面之勋”,仍深受刘秀父子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