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听说过这所大学。要有,估计也就三流,比社区大学强不了多少甚至就是社区大学。
而且还是文科,留学的性价比就更低了。大概该校属于那种中介推荐,不用考托福就可上的大学吧?
如果非要上,那就读个会计喽!
还有就是查一下其它院校是否承认该校学分(应该认,美国很多院校认可社区大学学分),如果认,第二年果断转校。
我看过《鲁滨逊漂流记》这部***,一开始我不认为这是***,而是一篇实实在在的漂流记实,里边的故事情节生动、惊怖地让我久久不能忘怀。是说一个叫鲁滨逊的人为做生易伙同几个人一起出海,突遇狂风巨浪,其他人都葬身海底,而他抱着一块船板任其漂流,结果漂流到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岛上得以活命。荒岛环境极其恶劣,常有野兽出没,为安全起见他建造窝巢,刚刚建好却被强烈的地震毁于一旦,他也差点没被砸死。为了不被活活饿死,开始以草根树皮充饥,后来可以可捉到野羊、乌龟烧熟了吃。一次,他突然发现口兜里有几粒食,他立刻开垦了一方小地种下去,等收获了他不吃,而是开垦了更大一块地播种,这样几年后他就“丰衣足食”了。其间,他还捉了一个从远海来的“野人”当他的助手,日子过得满滋润……。鲁滨逊用坚强的毅力战胜了恶劣环境,为自己开辟了富庶的新家园,令世人敬佩。《鲁滨逊漂流记》一出版就轰动了欧洲,惊醒了做发财梦的人们,因为这部***虽然写得惊心动魄,但歌颂了劳动,赞扬了人与自然的斗争精神。
其实,这部书的作者丹尼尔·笛福完全是靠凭空想像写出来的,他靠一个有类似经历的人,叫亚历山大·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口诉作素材编制的这一经典名著。而笛福本人却是命运多舛,他年轻时做烟酒小买卖,因对英***不满搞政治活动被拘捕下狱,五十九岁(1719年)时才写出这本经典***。最后因躲债客死他乡,享年71岁。《鲁滨逊漂流记》对英国乃至欧洲生产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,据说,英国人开发北美和澳洲(澳大利亚)也受其书启迪。马克思曾说,“他(鲁滨逊)一方面是封建社会诸形态下的产物,另一方面他又是十六世纪以来新发展的生产力的产物”。
谢邀!优秀的文学作品,是人类社会共享的精神财富。喜欢谁的作品,就不论他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。
当然,中外文化的差别,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。同样的剧作,中国的宋元杂剧就不同于莎士比亚的剧作。只不过好的文艺作品,都能反映社会现实,深刻揭示社会人性,挖掘人物灵魂,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。
我喜欢许多外国文学***的著作。也曾经醉心于他们的作品。比如俄罗斯作家列夫,托尔斯泰的《复活》,《战争与和平》,《安娜卡列尼娜》等;比如法国作家司汤达的《红与黑》;英国作家哈代的《德伯家的苔丝》;还有前述的莎翁四大悲喜剧。还认真摘录过莎翁名句。一句“他能夺取王位,却无法得到内心的安宁”就是《麦克白》的真实写照。
世界很大,历史很长,文化名人灿若星河,他们的著作有如历史丰碑,有如不老的青山绿水,永远滋润着人类灵魂,昭示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。
多么想重新回到“花的学校”,好好读读几本书。听,泰戈尔《花的学校》多么好啊!
当雷云在天上轰响,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,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,在竹林中吹着口笛。 于是,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,在草地上跳舞、狂欢。 妈妈,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。 它们关了门做功课。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,他们的老师是要罚它们站墙角的。 雨一来,它们便放***了。
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,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,雷云拍着大手。这时,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、黄的、白的衣裳,冲了出来。 你可知道,妈妈,他们的家是在天上,在星星所住的地方。 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?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?
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,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,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。